close

dDAyRvCVI3IoB6BRYr49-1620x1080.jpg

經同事與同學的統計,大多看過《同學》原身的紀錄片《唬爛三小》,都會認為紀錄片比劇情片來得好看,沒看過紀錄片的人,就會覺得劇情片很有趣。我是看過紀錄片的那一派,我也認為紀錄片比劇情片來得好多了。

有許多人說這是一部精采的後設電影,將紀錄片的敘事風格搬到劇情片中,很像美國柯恩兄弟的電影語言。不過因為我也沒看過柯恩兄弟的作品,我只單就一個觀眾的角度來看,而且很多時候,個人喜好總是站在大多數的評斷標準上。

 

重複台詞,笑梗被稀釋

先回到《唬爛三小》上,那時候在金馬影展看完後聽了映後座談,導演說雖然是前身,但劇情片會完全地拆解、組合成新的東西。然而這便成為了我在觀看《同學》時困惑的點之一:台詞幾乎一樣。在紀錄片看到的笑點只屬於紀錄片的,將從真實的人口中說出的話,搬到劇情片上後,演員演得再好,也肯定比不上真人講出的口氣與語感,這真的是實實在在的硬傷,難以避免。若不想拿劇情片與紀錄片比較,還是會建議,如實地將劇情片整個打掉重練。

 

前段過於冗長

我不太明白,前段開場講了之前票房亮眼,買了重機的故事,而且這一段真的占了很多時間,實在不太了解到底意義何在?若是要拿來定調此部電影的風格,不知道導演曾經的作品,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先入為主的觀感,去看之後的故事。

 

56WuYYtzssuUZhk7Rgvp-1440x1080.jpg

 

導演的口白與出現

這個部分也是我較無法理解的。依邏輯來看,導演只跟鄭人碩的角色對話,原本在想,這個對話是否就是這角色的os?那為什麼只有這位角色有os,其他沒有呢?難道施名帥的角色不需要有嗎?接著,導演在後面跑入鏡頭,踢了施名帥一腳,這......好,已超出我的理解範圍。其實對於我不了解的事,是一次知道自己不足的好時機,這樣的敘事方式我可能需要去找相似的電影來看才能理出頭緒。只是以目前的邏輯來說,很多地方行不通,啊堯導演的口白甚至在這部電影裡,竟讓我覺得是一種干擾。(大佛普拉斯那一年,我覺得很有特色的)

 

多線故事破碎,缺乏有力的核心精神

其實每個同學的故事分開來看,各個都可以成為很好的短片,但合併在一起時,卻總覺得故事進行得很混亂,很多事情的衝突發生了卻放任在一邊、又或是十分常見的脈絡。像是施名帥偷吃被老婆發現,但後來不知怎麼地就幫忙他拉票、嗆小三;因為脾氣關係,沒有符合「加班制度」苦苦無法升官的鄭人碩,不僅衝突沒有被拉大,衝突的原因(加班升官)也十分地平凡。

而若要貫徹《唬爛》裡,整天在自在軒泡茶唬爛的精神,這部電影延伸到「40歲也一事無成」,也沒有把精神傳遞出來:他們的聚會總是讓人感到來去匆匆,說個 兩句話、到閉結紙扎的家裡也只是酸言酸語兩句。大多時間並沒有在這個桌上喝紅茶打屁度過,四個同學像是各過各的,偶而遇到才坐下來的感覺。因此,我想這是否想延續紀錄片的精神,但整個敘事結構都沒有依據劇情片而轉變得更貼切一點呢?

 

no3HpeYCgks4d2AW05kr-1620x1080.jpg

 

角色討喜、仍有驚豔的橋段

不過總歸來說,這部電影裡的演員我還是很愛,且細看角色其實都是討喜的。比如我很肯定納豆那個邊走邊哭的部分,很真實很悲傷;我也肯定閉結無法與這麼懂他的女人長相廝守,也是種命運的捉弄;安排鄭人碩提著公事包跳進河裡,也是很有詩意的橋段;甚至讓陳以文延續流氓官員氣質,有事就到廁所橋的設計,也讓人佩服。不過,若這次電影少了這些吸睛的演員,到底還剩下什麼呢?

 

劇照來源:雅虎奇摩電影

arrow
arrow

    吳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