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ybZoFkHEwtCXCuUeoEyM-706x1000.jpg

「我以為我們在飛,其實我們在往下墜。」

 

向90年代台灣的搖滾致敬

《搖滾樂殺人事件》這部電影並非那麼單純地談音樂本身,其時間橫幅跨越兩個世代,意味著歷史不只是過去,更影響著未來,提醒著我們腳下踏著的這塊土地,是前人的勇敢衝撞才能得來的樣子。從音樂切片望向90年代台灣的社會風氣,自由的空氣仍無法好好享受的封閉年代,做自己是一件很難、而且危及自己生活渴求的一件事。

從片名開始,便指出「殺人事件」的關鍵,乃是警察仗勢權力刻意壓抑、抹黑搖滾。留長髮、穿戴鉚釘皮衣,就是向體制挑釁,那麼「自我」是何物?主唱小四名字恰巧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的小主人公一樣,想試圖擺脫當局的混亂、拒當一台點唱機,最後卻依然迷失了自我。片中另個亮點則是飾演北爛警察的演員王啟讚,即是當年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唱著西洋歌(貨真價實的一台點唱機)、扮演小貓王的少年角色,如今扮演一位欺壓者,演員飾演的前後兩個角色居然能串連,更表現出兩個世代後,台灣依舊沒有走出當初的恐懼與控制,此角色安排頗具玩味(小四進入牢裡後,小貓王想給小四的貓王唱片輕易地被丟在垃圾桶裡,與台灣毫無相關的西洋歌如此無用而諷刺。到了《搖滾樂殺人事件》裡,小貓王變成警察的政府象徵,成為貶低、欺壓臺灣音樂的隱喻)

 

1537947983-3373943686_n.jpg

 

「我們連放棄的權利都沒有了?」

故事以不同視角的分割製造懸疑,主要演員都是演得很好,比如楊大正飾演的魔神仔在小四不甘願當嘻哈歌手的伴奏樂團時(嘻哈歌手代表著西洋元素歌曲),痛苦地他說:「如果一無所有的話,還有一張專輯。」十足地抓住一種奮不顧身,對夢想/理想卻還保有一絲希望的心情。是先跟隨流行暫時放棄自我,還是堅持自我獨立風格,但卻無法被觀眾、社會接納,這黑洞本就是坑,跳與不跳是個問題。雖然結局讓人詫異(魔神仔女兒用磚頭K死男友這件事,無法被說服),但回顧這個代表台灣搖滾樂團的故事,那股曾經無法妥協的、追求純粹的音樂精神,是在此片當中看到最動人的片刻。

搖滾的誕生大概就是試圖衝撞體制,學著不聽話、學著開始唱自己的歌的時刻,他們的吶喊雖暫時被壓抑,但還好透過許多人的傳遞來到現代,讓我這種很少接觸音樂的人,也能了解音樂在劇變的台灣土地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PS這點也讓我想到最近的赤燭團隊,透過遊戲讓台灣人更加認識自己的歷史,真的很棒。不過目前只玩過返校,還願到底何時要再次上架??)

 

XgV0947pt6X2nZoa5tfd-3000x2001.jpg

 

「歌寫出來是死的,沒有他們,沒有溫度。」而搖滾一旦誕生後,就永遠不死。

 

劇照來自奇摩電影

 

arrow
arrow

    吳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