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火車上趴滿人體的景像,那幕人口擁擠的畫面看得我驚心動魄。
 
 
手的意象
雖然這部紀錄片裡拍攝猴子的鏡頭很多,但其實更顯露人的生存縮影。
譬如特寫訓練猴子的訓練師手勢,轉場剪接到兩位中年人愜意下棋的手勢,一邊是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另一邊是愜意的享受人生,更時常特寫猴子表演時揮動的雙手、被關在小箱子裡,手總是從縫縫中伸出來想抓緊什麼。
 
也因此,電影看到後頭,便會發現人類越來越像猴子,兩者只能聽命於老闆。猴子需要乖乖表演,不然就會被掐死;訓練師需要租猴子才能表演做生意,收入不多卻總是要拿出一份繳租金,一星期只休一天,賺的錢花完了就再賺而沒有什麼未來打算,因為要活到明天已經挺困難的,何況是未來。
 
 
人與猴子之間若有似無的界線
人與猴子之間越來越模糊的界線這件事情在很多線索裡,比如其中一隻猴子表演時不想戴面具、耍脾氣不想表演,情緒的表達也與人類相似,同是動物,都是會憤怒的,但這份憤怒的悲哀在於始終找不到出口;而另一方面因為無法與猴子建構良好情感、也沒有財力換一隻新猴子的訓練師,陷入膠著無法前進的抉擇:為了生計居然自己扮起了猴子,戴上猴面具走街。這幾幕是導演捕捉到的深刻瞬間,由衷佩服以紀錄片的形式,記下極為重要的切片。
 
 
映後QA場紀錄與個人感想
1、映後QA場時,有人問導演,西方觀眾與東南亞、亞洲觀眾的迴響如何?導演回答是因為西方剛好有動保人士,所以會提出相關虐待動物的問題,而亞洲的觀眾會覺得這就是一場表演。
 
但我認為這不只關乎虐待動物,而是更去注意,為什麼人類要做出此下策?在片中你可以看見裡面的訓練師都不是開玩笑的心態去捉弄猴子,而是這門「生意」關乎到個人生存法則,如此推論或許是東南亞、亞洲才能看清楚的角度。其中還有更多更小的生活細節,比如貓看見猴子與自己存在於同個空間的錯愕;比如混亂蒼蠅蚊蟲到處飛的街道巷口,可以明知這裡的人們已經為生活焦頭爛額,什麼是享受生活、什麼是美,對他們而言從來不是人生的第一位。
 
2、QA場主持人提出「直接電影」是導演向來的敘事手法,沒有過多批判的直覺,而是自然地將所見所聞紀錄下來。
 
其實如此的敘述與觀念本身就會讓被攝者本身產生議題,而觀看者需要以自己所理解的部分進行思考,於是就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例如剛所提到貓見到猴子的錯愕感,那或許只是我的想法,但也可能是貓從沒見過人類、老鼠、螞蟻以外的生物而有些驚訝罷了;又例如最後鏡頭裡,人類將猴子放回去時,猴子露出有些困惑的表情,導演說明他在拍攝的當下總會想著,猴子這時候是開心的嗎?牠們是不是喜歡騎摩托車?等想法。但這裡我是覺得猴子似乎已經熟悉與人類相處,離開自由環境好一段時間又回來似乎是感受到被拋棄的心情,但一切的猜測都只是我「個人看法」。直覺電影,不多描繪,更能檢視出自我的人文關懷以及在乎什麼議題。
 
本文劇照來自影劇圈圈
本文同步發表於影劇圈圈
arrow
arrow

    吳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