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3030002_29.jpg

他人眼底,不好活

 

始於爺爺慶生會,終於爺爺葬禮

拉開時間軸,可以發現《貓的孩子》不僅止於探討教育問題,更將一個家庭組合拉回到「大家族」中,在親與不親的「家人」集體之下,相互比較,成為家長彼此的熱門話題。這也大概就是現代人為何對於「過年返家」這件事感到恐懼,因為被詢問到許多其實與他們人生毫無相關的話題:功課、工作、感情。

尤其在爺爺葬禮上,明明應該沉重的氣氛,卻因為男主角阿衍考了滿級分,全場歡呼了起來,但鏡頭開始顛倒起來,或許此場戲奇幻元素多過現實,卻也是諷刺滿分。但就算考了滿級分,母親(鍾欣凌 飾)依然會被親戚羞辱(刻薄的二嫂),在一旁全都看在眼裡的孩子當然會開始覺得,努力考來的滿級分到底幫了母親什麼?而這個疑問也回扣到日後母親發現他虐貓被警察帶走,兩人情緒同時爆發,孩子才說:「我這麼為你著想。你愛我嗎?」他覺得他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媽媽,來獲得嬤嬤的愛,但這樣簡單的要求在此時此刻,卻如此困難。

 

強強弱弱 循環理論

家族欺負阿衍母親,愛面子的父親也跟著苦苦相逼,媽媽只好回頭來要求阿衍。阿衍父母常為了抓漏這件事吵架,有天父親還對抓漏師傅大吵大叫,整天說要告人家,這幾場安排很妙,可以與家中到處可見的壁癌一起做聯想,這些「漏水」、「壁癌」的象徵都折射出這個家庭關係的緊張以及瀕臨崩壞的可能。整天活在被要求的阿衍到底要對誰釋放情緒?於是他竟然找到一個「儀式」,這個儀式是指要殺掉貓就能考滿級分,看似精神分裂或過度幻想,其實更是孩子處於家庭結構中最底端的角色,無處發洩的情緒只能往無力反抗的動物下手。

 

平行世界的殺貓行動

提高成績的方法,讓我聯想到上次在台北電影節看的《藍色項圈》(【台北電影節】《藍色項圈》變態校園 心中有詭),裡頭也探討著一些考高分的奇怪/詭異手法,皆是要呈現國高中生不太了解自我壓力如何紓解,身邊也沒有人可以溝通詢問(因為身邊的人往往就是加害者),而導致自我尋找解決的方法,也就是出現了虐待傾向。

當阿衍終於考了一次滿級分,父親還約家教老師一起吃頓晚餐,為了讓兒子了解「學歷」的重要性,父親開始展開一連串與家教老師討論學歷,而家教老師卻不跟著父親的話走,並提出更多除了課業以外,其他的發展可能,但阿衍父親根本沒聽進去,一直重複著高學歷的好處。劇情從前面的鋪排直到這裡,以家教老師的「外人」眼光看過去,對面這對家庭看似以上對下的集權、嚴苛教育阿衍,挖開其中,只見內容滿是「他人眼光」以及虛無的「高學歷就是一切」荒謬想法。

當家教老師知道阿衍虐待貓的事情後趕緊告知阿衍母親,但母親卻反彈甚大,或許她也知道兒子怪怪的,當有隻貓咪吃了老鼠藥時,她曾經質疑過兒子為什麼要把貓放到有老鼠藥的頂樓,她知道這一切,卻更不想讓人認為自己兒子是神經病,我想,她正想著:至少,也得考到滿級分再說也不遲吧!

 

貓的隱喻-母親心中柔軟的一塊

劇情即將走到完結,此時阿衍受傷了,媽媽還在照顧貓咪生產,而且不斷提醒阿衍碰貓咪,她被家族被丈夫逼著不能給予孩子所有關愛,因為這些對阿衍的成績沒有幫助,於是母親只好把愛都給了貓,看似弔詭,但卻是母親誓死守護她心中最後一塊的柔軟之地。然而,當貓咪順吝產出小貓時,兩人卻同時有種救贖的感覺。那象徵著「新生」的生命像是提醒著兩人重新來過的可能,獲得「重生」或許沒那麼困難。

 

貓的孩子02-s.jpg

 

我很喜歡結局的安排,阿衍滿足地跟著師傅學習水電相關工作內容,母親每天開心地準備兒子的午餐,雖然依前頭劇情來看很可能只是一種美好的想像,但看完這齣戲後我們都知道一個道理,那就是,活在他人眼底真的不容易,所以,要獲得重生,請先活好自己吧!

 

arrow
arrow

    吳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