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hoto_50a8536ac07731e5e8ed4d0fbbffbbe2.jpg

這是我第三度看阿巴斯導演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第三度看,到最後一個畫面仍然熱淚盈眶,那是導演對於觀眾、對於小男孩與獨居老人,給予最大的溫暖。

 

而除此之外,其他作品我卻也沒機會看過:2016年與金馬影展企劃的「詩意的凝視」擦肩而過;雖然買了《風帶著我走》的DVD,卻遲遲沒有觀看。所幸這次小影展的選片裡,還有機會一窺這部電影。

 

我是由認識《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阿巴斯導演的電影風格,雖然是簡單的故事,卻處處能看見大師風範。從素人演員的引導、鏡頭語言的設計、題材的選用等,都讓我回味無窮。(素人演員的引導方式非常厲害,可以參考導演的書:《櫻桃的滋味 阿巴斯談電影》)。

 

photo_52acec6648c1c7483ea16eb4c0a7b8d3.jpg

 

大師的鏡頭語言

前兩次都沒有好好寫下觀影心得,這次得好好記下第三次觀看很有感覺的鏡頭。

 

1、符合真實又懸疑的鏡頭

主角小男孩阿默德為了歸還同學穆罕默德的作業簿,跋山涉水地開始了找尋之旅,一路上邊詢問同學的家,邊觀察可能的線索,在其中一戶只見一個男孩幫忙父親搬著鐵門走出來。我們直接著阿默德第一人稱的視角,先從身高推測是個年紀與主角相近的孩子,不過矮小的孩子被門擋住了上半身,直到他的父親接手了門,小孩又巧妙地被馬匹擋住,過了許久露臉才知道這孩子不是主角要找的對象。阿巴斯很能理解觀眾的想法,並透過自然的手法塑造猜測,也同時呈現了這些人的生活樣貌。

 

另一個鏡頭是:隔天上課老師要檢查大家的作業之前,先拍了阿默德還沒來的空位,塑造一點緊張感,接著門過了一段時間被打開,人還沒出現,讓觀眾以為是主角要來拯救穆罕默德,結果來的卻是那位住很遠而常遲到10分鐘的同學。直到快輪到穆罕默德時,主角才救火般地衝進來。

 

2、隱藏在景框外的第二層真實

為了還作業簿而搞得麵包沒有買、作業也沒寫完的主角,邊低頭邊偷看父親的臉色,父親則惡狠狠地瞪著他,邊調著一直有雜訊的收音機,此處不需要言語也能襯托父親憤怒的心情。在不吃飯的無聲抗議後,鏡頭才移到主角的左後方,發現爺爺也在場。對於早些時候爺爺對於紀錄的發言,更是有種代代相傳的傳統紀律的象徵。

 

photo_d872d3a16d5b1a5fd9de784c0010c927.jpg

 

簡單故事道出人情觀察

阿巴斯的鏡頭、故事看似簡單,卻能從中看出許多對於伊朗社會、生活的現況與觀察。

 

紀律與溫情

比方說,三個角色都屬於呈現某種紀律的模樣:爺爺、老師、母親,不過三者卻有不同的地方。爺爺呈現的是依循著傳統的打罵教育,因此當父親在怒視著主角時,後來才出現的爺爺,就是一代傳一代的隱喻。老師所提供的紀律,則是在理解學生生活情況下給予的引導,並以知識的追求為優先,因此他總是強調功課寫完,再去幫忙家務。這一點其實也能從母親看到,母親看似沒有聽進去主角的還作業簿的原因,但也是強調「做完功課再去還」的基礎上,甚至在孩子不吃飯的抗議時,以摸頭、把飯菜端到主角趕著寫作業實的旁邊,在在都能看出母親至少稍微能理解孩子的心理。個人認為,在這樣艱難的生活環境下,媽媽還能關注到孩童成長過程的心境,實為難得。

 

形形色色的大人與純真孩童

不把小孩的話聽進去的大人,但也有熱心幫助孩子的老先生,與時間賽跑的主角雖然頻頻催促老先生走快一點,但仍然以眼神關切著老人的行動,就如同他催促一位行動不便的老奶奶,去看晾在庭院的褲子是不是他同學的,也同時用眼神觀察著老奶奶的行動,這樣的善意與純真實在美好。

 

傳統變遷與生活刻度

在歸還作業簿的主線之外,仍可以看見傳統文化變遷的痕跡,比如木門的工藝與鐵門的堅固性。對於獨居老先生來說,做門不僅只是一門生意,更是代表著與其他鄰居的情感連結、自我肯定的成就。他也將對姪子的關心,投射在這位主角身上,那樣溫和的說話與傾聽的方式,與只管做鐵門生意而不太聆聽他人想法的中年男子相比,令人有種難言的感受。隨著兩位大人的姿態,以及對於製作門的想法,在感嘆之餘也慶幸影像記錄了一切。

 

photo_86037907bd9f65967683b8b76593ee76.jpg

 

其餘的小觀察:

最後看到了老師在小花夾的位置旁簽名,感受到一層層的感動,這朵花是老先生送的、主角隨意夾進去的,但位置卻剛好在作業完成的那頁,讓我猜測小花夾的位置很可能是完成作業的阿默德移動的,也因此這朵小花也是主角送給穆罕默德的禮物,更是導演送給觀眾的禮物。

 

後來背痛小男孩繼續哀號他的背很痛,但我發現他好像換了位置。

(電影劇照來源於台北金馬影展)

arrow
arrow

    吳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