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黏膩、無法輕易擺脫,睡了一覺後,悲傷同樣席捲而來,這是關於夏日的一段故事。
 

 
從片尾的「獻給母親」以及芙烈達真正感受到之前的那些動作,我猜測,我只是猜測,很可能是導演本身的經歷,並以半自傳式的內容透過電影傳遞,否則無法拿捏好那些即將可能使芙烈達在下一秒墮落,並能完全捕捉她以「惡」為出發所做的所有未知行為。(結果查資料後發現是真人真事改編,果然)而芙烈達這些「惡」的行為我可以理解。只要家中有手足,「惡」是與弟妹呱呱落地時一同出生,包含忌妒、愛的平衡,父母愛誰更多,對誰更嚴厲,對誰更加期待,都是手足斤斤計較的事。更何況在《夏日1993》裡,兩位演技精湛的童星芙烈達與安娜不是親姊妹。
 
 
雙親亡故的六歲小女孩芙烈達被迫成為叔嬸法律上的養女,與三歲的堂妹安娜成為一家人。
 

 
我不曉得我自己在觀看時,居然對於芙烈達做出那些叛逆、求關切的行為那麼著迷,比如將安娜帶去樹林深處丟掉,或是游泳時又使安娜落水,甚至感到非常熟悉,我竟然更希望她可以繼續惡作劇下去。或許是已經理解她被迫接受新關係,並時時處於與安娜對立、分割愛的份量,而萌生的不安感所造成,所以已經完全變成芙烈達本人在經歷這些事情。所以我也理解後來當這些「惡」非常接近,近到意外真正發生時,芙烈達開始害怕了,她其實不是真的想害死安娜,但她無法解釋為什麼自己會做出這些事情。兒童世界的複雜或許超過大人世界,因為孩子正開始接觸世界,卻因突如其來的噩耗大大地改變,這個世界怎麼會是這個樣子?她的媽媽是怎麼死的,人流血就會死了嗎?事情的真相總是被遮蓋,取而代之的總是街坊鄰居的流言蜚語,以及強迫自己小孩遠離芙烈達的「隱性排擠」,更讓我更加感受到芙烈達孤立無援的心情。
 
難以名狀的憤怒、忌妒,只能以毀滅他人還有自己作為出口。
 

 
可是我以為安娜只是個天然呆小女孩,但其實小小年紀的她卻更能洞悉,更有機會接觸芙烈達心中深處的傷痕。尤其是當芙烈達半夜想離家出走,是被安娜撞見,展開了一段動人的對話:
「妳要去哪裡?」「我要回家。」
「為什麼?
」「這裡沒有人愛我。」
「我愛妳啊。」
 
此時我可以肯定安娜其實從頭到尾都持續再發揮的智慧與愛,被芙烈達拔蔬菜邀功只是murmur幾句不再吵鬧,被野放到樹林摔斷手臂,竟然在大半夜也擔心著芙烈達可能也會摔斷手,她的溫柔比自己的父母搶先一步救了芙烈達,也成了推波助瀾的可愛小推手,使叔嬸後來在半夜到處喊著找芙烈達時能順利地喚回芙烈達的心。
 
好溫暖的妹妹啊,融化的同時,便感受到芙烈達心中的愛便自然而然地出現了,尤其是她最後與叔叔(已經稱之為爸爸)和安娜一同在床上彈跳玩耍時忽然大哭,嬸嬸(已經被稱為媽媽)跑來問她為什麼哭,她說她不知道。
 
傻孩子,這是喜極而泣啊。
 
還有更妙的是另一串對話,在故事後面提及兩人雖然來自不同的父母,卻擁有同一位奶奶。是啊,這就是解答,來源一樣的愛,我們就不要再分彼此了。
 

 
本文劇照來自影劇圈圈
arrow
arrow

    吳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