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JGA8tEDn3JRocvllTuLk-3900x2600.jpg

有沒有比「華麗道別」更好的選擇?

 

關於個人看布袋戲的記憶分為兩種,一種是電視上看的史艷文系列,有許多鏡頭特寫、特效,小孩子來看其實也很有娛樂效果;另一種是偶而在廟會看過,在遠遠的大車小舞台上,師傅們在布幕後搬演掌中戲,一直以為只有演給神看的戲劇,也或許相較電視的近距離拍攝,戲台上太過遙遠的關係,小時候的我比較喜歡在電視上看的那種。然而在看完《紅盒子》後,我反而開始珍惜那種「真實」的東西,注重於手藝、擬真的追求,就如同掌中戲團的名稱。

 

D7RAryg9FmFv9MNC0puy-3900x2600.jpg

 

《紅盒子》是楊力州導演花費十年,拍攝布袋戲國寶大師陳錫煌師傅的紀錄片。看完此部有許多混雜的感想,有喜歡的部分,也有個人認為可以剃除的部分。

首先就是思考到《紅盒子》的英文片名取為《Father》是否有其必要,因為以片中的比例與方向來說,描述更多也較著重的,應該是「如何繼續傳承布袋戲」的部分。所以我開始發現,在講到父子關係時有種刻意而為的痕跡,比如重複出現一張陳錫煌與父親李天祿坐著的照片,加上導演過多的旁白描述,反而讓我在觀影時,有被刻意引導到他想要的方向的感覺;還有找來侯導與林強,問的也都是李天祿的事情,感覺到導演個人立場太過偏離了主軸,讓人出戲。

(不過對於陳錫煌弟子描述第一次拜見李天祿的情景,描述當下的他抽根菸,一旁還在煮茶,有煙拋散,像是見到神仙這件事,挺妙的。)

當然記錄到某幾場,主持人一樣會將陳錫煌師傅的名字講成李天祿,或是乾脆講錯的畫面,很有刺點,以及最開始與最後前後呼應的訪問,陳錫煌對鏡頭沉默一陣子後才開口說:「爸爸,你人真好,我很感謝。」也非常印象深刻。這些片段都是提亮整部電影的重點,但不適合變成最大的命題,也就回到剛所說的英文片名的必要性。

 

7ebhzNHf60nYg1OBlTvH-3900x2600.jpg

 

《紅盒子》裡還是有很多我喜歡的元素,比如紀錄拿掉布偶後,陳錫煌師傅操偶多年的手,如何讓布偶走路、細微的舉動、神情都符合人偶的年齡、地位。這個操控的手藝便是布袋戲的靈魂,當然導演還從弟子身上間接捕捉到,逐漸消失但卻也很重要的人物口白,也就是台語,甚至是客語隨著傳統飄散而去的隱憂。當然還有原先許多表演都需要使用的音樂,都改成現代化的形式,只要拖著一台黑色音箱,就能成為支撐一整戲台的背景音樂,然而那些曾經合作過的樂隊師傅們,也漸漸衰老,所幸電影還拍到了他們的生活樣貌,以及可能是一群人合體表演的最後一場戲。

 

sIv5urhZJc64Nyurcqbm-3900x2599.jpg

 

回到「紅盒子」裡的戲神田都元帥身上,那是布袋戲的初,也成了陳錫煌師傅每日開演前一定要祭拜的神。

師傅師父,是師也是父,陳錫煌一直強調老師與師傅的不同,然而師傅與徒弟的雷同,卻讓我更有感,試以台語唸唸看,師傅台語發音是「ㄕㄞ  ㄟ」,徒弟則是「ㄕㄞˊ ㄧㄚˋ」,重音、尾音不同,竟然就是一種師徒關係,而這幾代相傳之中,更有將父子關係融入師徒間。大家都尊敬的田都元帥也或許同時是陳錫煌以及弟子們的師傅與父親,在傳統精神中,這上下兩者關係雖保持距離感,其實卻是互相將對方放在自己心中的吧,否則為何李天祿當年要讓三弟子去跟他大兒子學(雖然是說距離比較近的關係),如果不認同,怎麼放心交給兒子?是亦宛然,還是新宛然,過的都是掌中人生。

 

lHgElZ7reJUAcQdzxyuc-2600x3900.jpg

 

看到最後一段沒有口白的掌中戲:巧遇姻緣,可清楚看見陳錫煌師傅熟練的手藝,讚嘆之餘卻也發現無語的表演,像是嘲諷越來越多聽不懂台語、不會講台語的現代人,也有一種更能聚焦在操偶手藝與人偶細節上的方式。

在這裡才發現,或許好的傳承方式、再一次被看見的機會或許就是透過影像來傳遞,人偶如何走路、口白如何,這些傳統文化,只要能被清楚記錄,讓後人有學習的基礎,布袋戲便不會全然消失。另外,這裡也能回扣到當初我看電視上看布袋戲的回憶,原來用特寫的影像看布袋戲,竟能這麼迷人,只有特寫才能看到師傅的巧思,讓人偶活過來的關鍵,這不也是一次美好的發現嗎?(當然政府也給點力好嗎?補助只給四萬,看電影的時候聽到這數字真的有嚇到我...)

 

劇照來自奇摩電影

 

PS話說看完好想去看侯導拍的《戲夢人生》

 

arrow
arrow

    吳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