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語、日語、客語樣樣來 嚇死你
首先要誇獎《台北歌手》的演員練習語言的用功,我原本以為客家電視台播出,全劇幾乎都會使用客家話來演戲,結果第一集每個人居然都在台語、日語之間轉換、表達自己的想法。然而客語變成是一種生活語言,目前只出現在呂赫若的獨白、以及他與妻子的對話中。後來因為玉蘭不太會講台語,也因此以客家話對談,但是後面一群文人在用餐時,就算玉蘭不太會講台語,也不曾在這些人面前說客與,直接選擇日語來表達。可見這齣戲劇極為用心。
 
《台北歌手》第一集莫子儀飾演呂赫若的出場便非常驚人,以聲樂的背景音樂引出玉蘭的出場,鏡頭帶動整個畫面的質感真的很棒,也製造出屬於時代的色溫,整體而言都處理得很好。
 
新劇的推動
關於劇中提到的本島新劇,稍微去查詢一下資料,其實主要就是因為臺灣人受到知識的啟蒙,自我意識抬頭,有點類似李雙澤提倡的:「唱自己的歌。」的概念,不再吹捧政治的面向,而是轉向藝術、生活,更往精神方面探討的戲劇,也有許多從文學作品改編而來。其實說起來和後來的臺灣新電影運動有異曲同工之妙。(想了解更詳細的新劇解釋可以到圖書館找~)
 
劇中劇中劇
如果要來談論呂赫若及其周邊的文人好友的作品,除了人物該有的對白之外,直接以戲劇的方式表現最恰當了,而且剛好他們也是當時正推動戲劇的重要人士。第一集提到了四個文本,排序為:張文環的〈閹雞〉、呂赫若的三篇〈藍衣少女〉〈牛車〉〈暴風雨〉
 
演練張文環的〈閹雞〉
我仍未看過這些文本,先以劇中人物的感受來分享,玉蘭是第一個分析張文環〈閹雞〉的讀者,因為同樣是女性的身分,更能體會女性命運是被動選擇的殘酷真相。其中的時間軸是,〈閹雞〉還在排練中。
 
上演〈藍衣少女〉,文本的虛構與現實,保留結局
但是等到他們中途休息時,一談起玉蘭很像〈藍衣少女〉裡的女學生形象,便直接開始演起舞台劇了。這裡便開始了劇中劇中劇的橋段,小說作品看似虛構,卻仍然需要一點真實,例如裡面的大財主便是有一句真實人物描寫,那麼這位藍衣少女呢?雖然目前還沒有確切說明,但以呂赫若朋友之間的對談,是一種伏筆。那是關於呂赫若感情世界與文本之間的對照。
 
餐廳與飲食文化
另外撇除劇情,我對於當食的餐廳與飲食文化都有很大的好奇,像他們很自然地在餐廳點了刈包來吃,似乎是當時精緻的飲食?(這裡是不確定的提問,歡迎補充)因為現今的刈包更像是庶民飲食,小吃類的。
 
音樂的部分
除了演藝呂赫若的聲樂才華,裡面還提到一位很重要的音樂家:江文也先生,我一聽到這個名字馬上想到侯孝賢導演拍的《咖啡時光》,裡面有位日本女生也是去臺灣找江文也的音樂,可見日本與臺灣各方面的緊密連結性,也透露了日治時期,除了戲劇的發展,音樂方面也有很大的影響。
 
PS.劇中劇的〈藍衣少女〉裡那位大川拿著槍把玩著,我還想說有錢人就可以隨便拿槍亂玩嗎?結果被藍衣少女揭漏是空氣槍,瞬間氣勢減少很多XD
 
本文劇照來自影劇圈圈

 

 

arrow
arrow

    吳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